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这不仅关乎许许多多困境儿童的命运,更牵系着社会公平正义与国家未来发展。
“十四五”时期,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现代化建设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惠及困境儿童。数据显示,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生存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国累计配备4.2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58.3万名村(社区)儿童主任,编织起一张直达基层的守护网络;截至2024年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为众多孩子成长成才带来新希望……
不可否认,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在公共服务供给、心理健康关爱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河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薛国凤结合过往情况分析指出,这可能会衍生“困境儿童亲社会性发展遭遇障碍、被欺凌的可能性增大、产生反社会心理”“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既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影响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此,国家层面已迅速响应、主动发力。今年五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和最有利于儿童的原则,从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人身安全保护体系、法定监护责任体系多个层面,明确工作方向、细致布局施策。这无疑为当前乃至今后五年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参考。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程。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意义重大。对于困境儿童而言,这意味着成长路上的风险有兜底、发展途中的需求有回应。更长远来看,精准化解困境儿童的生存隐患、补齐福利保障领域的短板弱项,就是在为社会注入“安宁因子”;一个个脆弱个体在温暖关怀下成长为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也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宝贵的人才力量。
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的蓝图已清晰擘画,相信后续具体的“施工图”将有条不紊地铺展。事实上,近年来,各地也已开展诸多有益探索,如一些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提供专业守护、基层儿童主任入户走访打通儿童福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精准聚焦困境儿童心理问题等。
展望未来,薛国凤认为,需进一步强化基层执行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识别和持续跟踪困境儿童、因地制宜落实“物质+服务+成长”模式等,进而推动困境儿童及家庭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生活共建者”“社会共建者”。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律师指出,《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已为守护困境儿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未来,须持续以法治“刚性”维护困境儿童合法权益,“兜”住其生存底线;也要以服务“柔性”为更多孩子带去温暖和爱,如对高风险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减少监护缺失风险、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开展长期陪伴服务等。说到底,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也考验着实践中精准施策的智慧。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困境儿童是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对象。面向“十五五”,期待在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没有孩子再因困境受限,所有“幼苗”都能在祖国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下鲜活注脚!(陆玄同)
编辑:高富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