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少年志】绘就“文化强国”新画卷,奏响青春传承最强音

2025-11-04 22:39:52
来源:未来网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故宫文创“破圈”走红、国漫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传统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新时代“国潮”浪潮澎湃,深深吸引着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目光。未来网特别推出【国潮少年志·点亮文化超链接】系列融媒体产品,探寻广大青少年追逐“国潮”之光的鲜活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汇聚青春力量。

————————————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这一目标,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发展作出了宏阔擘画。

新蓝图的绘就,离不开扎实成果带来的底气——“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2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7046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十四五”时期,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一系列瞩目成就,不仅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壮丽图景,也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新时代绽放蓬勃生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文化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养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为校园文化教育提供明确指引,到全国少工委制作“跟着习爷爷学在博物馆”队课资源包带领广大少先队员领略灿烂的中华文明;从“红领巾爱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大会连年举办、《我的家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看得见的敦煌》等一批优质少儿读物的出版促进青少年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到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机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筑起“身边的文化课堂”,文化建设的浪潮已深度融入广大青少年的成长脉络,为他们搭建起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亦赖青春赋能。事实上,广大青少年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推动文脉赓续的“生力军”。全网“爆火”的庄恩琪小小年纪以飒爽英姿演绎“中华战舞”,推动潮汕英歌这一国家级非遗薪火相传;“00后”文物修复师赵明辉潜心钻研,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安阳的大中小学生跳起甲骨文广播体操,于一招一式中感受殷商文明的厚重,让古文字“活”起来;“95后”旅法留学生彭静旋在巴黎、里昂等城市街头奏响古筝,使东方韵律回荡于世界舞台……从好奇到热爱,从了解到参与,广大青少年正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基因”与时代活力,守护文脉连绵、弦歌不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崭新路径。随着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广大青少年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重塑文化表达——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利用3D视觉技术等前沿科技展现中国古建魅力,让玩家沉浸式感受东方美学;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的学生通过AI系统将川剧锣鼓节奏与西方管弦乐组合生成美妙旋律,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新声”。这些实践表明,青少年不再“隔着玻璃看文化”,而是借助技术深度参与文化传承与发展,既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锻炼了创新能力,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入更多年轻心灵。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展望“十五五”,“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图渐次铺展。在这幅赓续千年文脉、激荡时代回响的璀璨画卷中,期待广大青少年挥毫泼墨,以青春笔触描绘独特色彩,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魏平)

  编辑:单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