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引发舆论热议。这些被部分游客形容为“诡异”“惊悚”的艺术作品,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最终以景区致歉并拆除争议作品告一段落。然而,这场发生在定位为“童话王国”的景区的争议,背后所折射出的公共艺术边界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据了解,这次引发争议的作品并非该景区的主体内容。“荒野之国”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运营多年的公园展区,主打“童话世界”风格;二是为特定活动临时增设的展项,争议作品就属于后者。这个重要事实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审视此事——景区并非刻意以惊悚为主题,而是在特定艺术活动中越过了公众接受的边界。
诚然,艺术创作需要自由,但公共艺术更需要对公众负责。当“荒野之国”以景区形式对外开放,并向游客收取门票费用时,它就超越了纯粹的个人艺术表达范畴,进入了公共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必须与公众的接受度达成某种平衡。特别是当一个场所被明确定位为“童话王国”,甚至宣传是“为女儿打造”的时候,其艺术选择理应更多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而非简单一句“以童真童趣为主题进行创作”。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童真童趣,应当建立在对儿童世界的深刻理解之上。适合儿童的艺术作品要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孩子们安全感。一些经典的童话作品中也有“巫婆”和“野兽”这种看似“可怕”的元素,但整体保持着温暖的底色,遵从光明战胜黑暗的叙事基调。而“人体蜈蚣”这类明显带有恐怖符号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对孩子们来说,是对其安全感的粗暴入侵。或许创作者本意并非惊悚,但在公共艺术领域,作品一旦展出,就必然要接受公众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认知来解读。
这场争议也反映出当下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现象:有些创作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独特,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他们将令人不适的视觉冲击解读为艺术创新,将惊悚怪诞错当成童真童趣。实际上,高明的艺术从来都不该是疏离观众的,而是能够在创新与共鸣之间找到平衡点。
归根结底,这场讨论不是在否定艺术创新的价值,而是在探讨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谈论的是面向公众、特别是儿童的艺术空间时,这种讨论就显得尤为必要。真正的童真童趣不是造型的怪异或颠覆,而是能够守护孩子们眼中那份纯粹的光亮。在商业以“童话”为名、艺术以“创新”为旗的叙事里,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儿童的世界需要的是温暖而非惊悚,是启迪而非恐吓。
值得肯定的是,景区在舆论发酵后能够及时回应,拆除争议作品,并承诺未来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这种态度体现了一个公共文化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不是对舆论的妥协、不是对艺术自由的束缚,而是对文化传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魏平 陆玄同)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