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2025年,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110载栉风沐雨,这里不仅镌刻着中国水利教育从蹒跚起步到枝繁叶茂的发展足迹,更流淌着一代代河海人以“治水兴邦”为志、与江河同行的赤诚担当。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活动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音乐舞蹈、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见证青春与时代交融共振的壮阔图景,也见证一幅幅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奋斗画卷。
作为中国唯一同时坐拥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的水脉里,本就藏着关于“万水安澜总关情”的“大思政课”素材。9月下旬以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如星火般在江苏多地点亮。南京浦口码头联起的历史记忆、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的眺望观澜、淮安“刘老庄连”纪念园里的初心回响、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厚底蕴……每一处都激荡着水脉与青春的共鸣,每一段故事都书写着奋斗与担当的注脚。这些活动的安排,恰恰诠释了“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层意蕴:青春不是孤芳自赏的独白,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合奏。当广大青年走出象牙塔,在火热的实践中感受社会的脉搏,他们成长更能找到坚实的土壤。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江河湖海里有重要的落墨。从太湖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到长江“十年禁渔”促进生态复苏;从南水北调工程惠及亿万群众,到“数字孪生”守护黄河安澜,江河湖海焕新颜,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答卷。这些成绩背后,就有青年长江守护者付强、治理黄河科技工作者吕锡芝等无数青年的奋斗身影。当各行各业的青年把汗水洒在需要他们的地方,那正是一朵朵青春的浪花,渐次汇入时代的大江大河之中。
从北京大学到厦门大学,从四川大学到南开大学,再到如今河海大学,“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这场持续数年的“大思政课”,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让青春叙事与家国情怀深度交融。中国航天员筑梦太空,“两弹一星”元勋以身报国,盲人电影院义务讲解员化声为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传奇佳话持续书写……这些在“大思政课”上传出来的好声音让更多人明白,“挺膺担当”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
思政的力量,总会在时间轴上沉淀出它应有的分量。至今,还有很多青年记得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与老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开展跨时空对话,“爱国三问”叩击着年轻的心灵,“强国有我”的信念也愈发坚定。在过往的活动中,我们还看到了将青春奉献给边疆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感受到了“网生代”传承文化血脉的青春激情,见证了奥运健儿生动诠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这些真实可感的故事,让思政教育从“说教”变为“感召”,从“讲解”走向“共鸣”。这种转变背后,正是对青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浪花奔赴江海,青春书写华章。“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启,广大青年肩负着重要使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正告诉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科技攻关的前沿,乡村振兴的一线,文化传承的现场,处处都是书写青春华章的广阔天地。当越来越多的“雏鹰”飞向广袤的祖国大地,当年轻身影活跃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将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谢伟锋)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