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网评|别让医美广告“绑架”未成年人

2025-08-28 11:20:27未来网

“爱美”是人之天性,而“变美”似乎被精心包装成了一门生意。每逢暑期,无论是街头传单上,还是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上,“假期焕颜计划”“注射+轮廓,开学变校花”等面向未成年人的医美广告扑面而来,仿佛不在假期进行医美便是虚度光阴。当稚嫩的脸庞要在手术刀和注射器带来的伤痛中去接受所谓的变美改造,我们不得不问:究竟是谁用一个个制造焦虑的标签,将未成年人拽进“美丽陷阱”里?

医美机构一句“年龄越小恢复越好”的话术,轻描淡写地掩盖了未成年人面部骨骼尚未定型、手术风险更高的医学事实。那些打着“自然美”“妈生鼻”旗号的广告,一方面刻意塑造单一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又极力淡化医疗风险,将复杂的手术简化为“暑期礼物”。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精准营销,不仅违背医疗伦理,更涉嫌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规定,“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医疗广告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查处”“在医疗美容广告中含有制造容貌焦虑内容的,属于违反《广告法》第九条第(七)项规定的情形”“医疗美容广告通过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之外的其他媒介,以未成年人为对象,推介不以疾病治疗功能为目的的医疗美容项目的,属于违反《广告法》第十条规定的情形”。我国《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不得“利用患者、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等。而一些机构用“14岁小朋友中考完来做双眼皮手术”等未成年人医美案例做传播,就已然踩越红线。

未成年人整形热的背后,是多方为追求商业利益,对审美认知、成长规律、医疗边界等的扭曲。社交平台通过“精准推送”将医美内容源源不断输送给未成年人,一些机构以“更小(年龄)的我们都做过”为话术消除家长疑虑、甚至打出了“18岁后就得抗衰”的荒唐噱头……环环相扣的医美产业链在“早美一天是一天”的口号下形成了对未成年人的合围。这不仅仅是商业营销,更是对未成年人审美认知的颠覆——它让未成年人误信,外貌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而自然生长却成了需要被修正的缺陷。这样的观念在未成年人中蔓延,无疑是需要警惕的。

再小程度的医美,都需要对这个“医”字存有敬畏。我们对未成年人医美宣传说“不”的态度,不仅是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必要举措,更是守护他们精神成长的关键一环。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将外貌与自我价值过度绑定,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隐患。基于此,我们明确对向未成年人推介非疾病治疗目的医美项目说不,不是对美的否定,而是对多元审美的倡导,对成长规律的尊重,对商业越界的抵制。

不要让成长困于“颜值”,健康成长本身就很美。为未成年人医美广告降温,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平台方应当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针对未成年人的医美推广进行限流甚至封禁;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违法医美广告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那些诱使未成年人进行手术的应予以严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则需及早开展审美教育;未成年人自身更要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你的价值不在于双眼皮的宽度,而在于视野的开阔;不在于鼻梁的高度,而在于知识的丰盈……毕竟,不被外貌所简单定义,这才是青春自信和闪亮的样子!(谢伟锋)

编辑:郭超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