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15:10:14未来网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近期,几起涉青少年交通违法行为令人揪心:在江西寻乌,姐妹俩共骑一辆自行车下坡时,姐姐未减速、未靠右行驶且违法载人,失控撞向路边围墙;在江苏扬州,一群少年驾驶非法改装的电动摩托车在街头飞驰,轰鸣声扰民,警方最终出动近百名警力查获30余人;在广西来宾,14岁的韦某偷开父亲车辆超员载5名同伴兜风,遇检查竟企图加速冲卡……一起起案例背后,都暴露出未成年人暑期安全防线的漏洞。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对风险的无知与侥幸,更有监护人对法定责任与生命教育的忽视。
法律明令禁止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也对电动车、自行车的使用年龄和规则做出了严格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骑自行车上路也必须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然而,现实中相关规定执行监督却时有漏洞:部分家长随意放车钥匙、对子女户外活动不管不顾;一些环境也默许甚至助长冒险行为,如部分短视频平台给“炫技式骑行”流量倾斜,促使未成年人模仿危险骑行……
归根结底,未成年人驾驶乱象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教育问题、监护问题和社会治理问题。许多孩子并非不知道危险,而是尚未建立起对风险的现实感知力。未达到法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不具备对驾驶风险的控制能力,导致其对后果的判断往往偏向乐观、冲动。正因如此,他们更容易被“炫酷”“刺激”的行为吸引,却难以真正理解“生死一瞬”的重量。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不满12周岁骑行自行车与不满16周岁骑行电动自行车的事故占比分别高达7.5%和10.3%。两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可能破碎的家庭,是一次次本可避免的伤痛。避免和治理这一类问题,法律和监管必须亮出“牙齿”,尤其是对于放任未成年人违法违规驾驶的监护人,应依法追究责任,而非轻描淡写的口头批评。毕竟,为失职付出代价,才能让他们真正有所敬畏。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简单易懂的理念,却容易被一些人抛之脑后。不久前,呼和浩特市四少年给共享电动车加装公园长椅,并行驶在车流密集的机动车道上,引发关注。事发后,交警约谈4名涉事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这也是一场特殊的交通安全教育课。约谈中,交警的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交通安全没有‘觉得’,每一条法规都是用事故和血泪换来的。”诚如斯言,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生命、敬畏规则的共识,至关重要。
交通安全教育是什么?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是一回规范的骑行、更是一份尽责的监护……它藏在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里,是未成年人出行路上坚实的守护,也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防线。交通安全教育,又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从学校到家庭,从交通部门到各类媒体,全社会形成共治合力,通过案例教学、场景模拟等方式,把“生命不可重来”深刻在未成年人的心底。只有当安全意识成为一种本能,当规则敬畏入脑入心,青春才能真正行驶在安全的轨道上。(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