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11:59:20未来网
近日,广西贵港一名学生因考入清华大学,被就读高中奖励100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去年温州一民办高中“奖励考入清华、北大学生50万元”的宣传被叫停。考入名校给重奖现象“死灰复燃”,实则正让功利之尘蒙蔽教育初心。
早在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明确规定,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与“升学率”。但现实中仍有不少学校“顶风作案”,可见教育领域价值迷失的沉疴之深。
从表面上看,百万奖学金似乎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与鼓励,也确实能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体现学校对优秀学生的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巨额现金奖励,往往并非单纯的激励手段,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营销”。学校借学生优异成绩之名,行招生宣传之实,试图通过重金奖励考上“清北”名校的学生,制造舆论热点、引发社会关注,以此来提升自身知名度。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把教育打造成功利交易的载体,也容易让学生成为学校利益链条上的“工具人”。
试想,当考上“清北”与百万奖金画上等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潜在的示范效应不容小觑。一些学生可能因此将学习的目标从“自我成长”转向“物质回报”,从而忽视学习本身的价值与意义。长此以往,教育将不再是启迪心智、塑造人格的过程,而变成一场以金钱为导向的“投资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功利化的读书观也会在社会层面加剧教育竞争,催生盲目攀比。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报班、请私教,孩子则陷入无休止的学业压力之中,失去本该拥有的快乐童年与自由。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然而,以“状元”为噱头、以金钱为诱饵的奖励机制,正在悄然改变教育的育人方向。它会导致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少数“尖子生”倾斜,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这种做法也削弱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一味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养成。而这些,深刻影响着一个孩子未来能否真正担当社会重任。
面对屡禁不止的“高价奖励”现象,仅靠舆论批评远远不够,更需要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确保政策落地生效。同时,推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弱化“分数至上”的导向,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被短期利益所绑架。学校应成为孩子们探索兴趣、发展潜能、塑造品格的沃土,而非升学竞争的“战场”、盲目追逐奖金的“名利场”。家长也应调整教育心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节奏,尊重其兴趣与选择,避免将教育变成一场“分数竞赛”。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不能让功利之尘遮蔽教育的初心,更不能让金钱的诱惑掩盖育人的光辉。唯有坚守教育的本质,摒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狭隘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