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网评:警惕暑假“整容热”,莫让畸形审美刀“划伤”孩子身心

2025-07-17 17:44:01未来网

又到一年暑假时,医美市场再度热闹起来,“未成年人整容热”格外引人关注。据报道,近年来,整容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中学生加入整容行列,有的“求美者”甚至只有11岁。当“颜值即正义”的声浪甚嚣尘上,当整容手术刀刺入花季年华,我们不得不警惕,一些以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美丽投资”,不仅模糊着美的本质,也挑战着未成年人保护的红线。

未成年人过早涉足整容,无异于一场以身心健康为赌注的冒险。从生理层面看,未成年人骨骼、肌肉、软组织等还在生长阶段,除影响生理功能的面部缺陷如倒睫、唇腭裂、小耳畸形等应尽早干预外,其余医美项目并不适合贸然开展。比如18岁以下做隆鼻手术,可能使假体抑制鼻骨正常发育;打瘦脸针可能过早瘦咬肌,引起其他颞肌代偿性肥大,影响骨骼发育。从心理层面看,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对外表过度关注,可能使未成年人将自我认同建立于虚幻的“标准模板”之上,导致心智扭曲走样。部分机构虚假承诺、手术失败等事件,更会给未成年人留下伴随终生的创伤。

未成年人整容热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从社交平台上过度美化的“网红滤镜”,到部分领域隐形的“外貌优势”,再到影视娱乐、广告营销中持续输出的单一化、刻板化审美标准,无不向未成年人传递着畸形的审美观。与此同时,一些医美机构在逐利心理的驱动下,积极拓展年轻客群,借助算法推送,向未成年人大量展示经过精心修饰的“换脸”对比图、夸大效果的宣传文案,以及将整容与人生逆袭直接挂钩的“成功学”叙事,从而诱惑未成年人“咬钩”。此外,部分家长对外貌的过度焦虑或“提前投资”的功利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许甚至助推了未成年子女的整容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当下一些年轻家长自身就时常被网络上散布的“容貌焦虑”裹挟,从而影响了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整容热存在诸多“法律黑洞”。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未成年人被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但仍有一些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围猎”,有的甚至帮助未成年人篡改病例、伪造年龄,逃避家长监护。还有一些无资质的“黑医美”违规开展业务,使用劣质产品,手术环境不达标,威胁未成年人健康。朱巍表示,事实上,《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对制造容貌焦虑、针对未成年人的医疗美容广告以及含有绝对化用语的医疗广告等明确了法律适用依据。且从《广告法》来看,“针对未成年人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美容广告,不仅宣扬‘容貌焦虑’,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典型的违法行为”,朱巍如是说。

遏制未成年人整容“歪风”,需要凝聚齐抓共管的合力。监管部门要对非法医美机构和违规操作行为做到利剑高悬、露头就打,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规范医美市场秩序。家庭和学校应履行好教育引导责任,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网络平台也要守土尽责,加强对医美广告和相关内容的审核,避免宣扬不良审美观念和诱导未成年人整容的信息传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如何拥有美?怎么追求美?是每一位青少年在成长路上都应思考的问题,并将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航标。问题的答案或许多元且丰富,但可以确定的是,美的定义不是单一的,整容绝不是、也不该是通往美的必由之路。只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自信、阳光的姿态成长,每个人都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而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保驾护航。(周燃)

编辑:郭超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