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持续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旅客运输组织,丰富客运产品供给,优化站车服务品质,保障了旅客平安便捷温馨出行,绘就了“人享其行”的美好图景,为“流动中国”注入新活力。“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启,未来网联合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流动中国·人享其行】系列评论,集中展现中国铁路服务美好出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
今年1月至10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9.5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值得一提的是,铁路部门开好公益性“慢火车”和乡村振兴列车,为老少边和脱贫地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穿行于陕西、甘肃、四川的6063/6064次列车开行60多年来,一直是沿线百姓走亲访友、求医就学、赶集购物的“便民公交”;往返于承德站和兴隆县站的6433/6434次绿皮火车“逢站必停”,为沿线村民进城卖货提供诸多便利;在大凉山深处,5619/20次和5633/4次“小慢车”成为彝族乡亲不可或缺的出行依靠……这些公益性“慢火车”以独特的运营模式,成为一列列便利百姓出行的“公交列车”,有效缓解了边远地区百姓的出行难题。
“小慢车”托起新希望,更带来新机遇。比如,在岢岚至宁武的8834次列车上,五寨胡麻油、神池月饼、武乡小米等许多原生态乡村特产进入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味蕾,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往返于通化与长白山之间的4245/4246次列车上,“列车大集”热闹非凡,为村民开辟了全新的销售渠道。为更好服务百姓出行的需求,中国铁路还通过改造进出站通道、改善供水供暖设施、拆除部分车厢坐席、加装防护栏等举措,为农民携带家禽家畜和大件农产品留出空间。
此外,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一些“小慢车”还融入了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传递乡愁记忆和乡土文化。“小慢车”让边远地区的风土人情走出大山,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文化的传承,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快慢相济”,共筑一条条通往幸福的“民生路”。展望未来,期待公益性“慢火车”继续载着民生温度与发展新希望,向幸福出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重大突破注入源源不断的“铁动力”。(李红红、侯沛英)
编辑:瞿凯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