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09:19:49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时速40公里,票价最低2元,26个站点串联353公里山岭——这不是历史博物馆里的老照片,而是穿行在大凉山腹地的5633/5634次列车每日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种注脚。在高铁时速突破400公里的时代,四川大凉山深处仍运行着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绿皮“慢火车”。这趟已持续开行半个世纪的公益列车,用钢铁脊梁托起彝族同胞的求学路、致富梦与团圆愿,成为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范本。
教育求学路:大山深处的“移动校车”。每周末,列车车厢便化身学生专列。从普雄到攀枝花的353公里线路上,6000余名中小学生带着书包和干粮踏上求学之路。乘务员开辟“学习车厢”,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熟记每个孩子的下车站点,像母亲般守护他们的出行安全。这趟票价仅2元的列车,让月收入千元的家庭也能负担孩子教育出行成本。车厢里晃动的书包与作业本,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更可贵的是,慢火车搭载着山区孩子走出大山求学的希望,许多彝族青年通过这列火车接受高等教育后返乡建设家园。教育流动带来的观念变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面貌。一列慢火车,就这样悄然推动着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
村民致富路:乡村农产品的“绿色通道”。
慢火车特设牲畜车厢、家禽货架和大件行李区,成为山区特色经济的运输动脉。彝族老乡清晨装运的土鸡、花椒、土豆,傍晚便能出现在西昌市场的摊位。 数据见证其经济价值,据统计慢火车每年家运送禽牲畜 2000余头,降低运输成本60% ,农副产品 6000余吨,带动万余农户增收 ,手工制品超万件,助力大凉山开辟非遗销售渠道 。如今依托铁路运输发展起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铁路部门还联合地方政府开设"列车大集",帮助农户直接对接买家。这种"交通+产业+市场"的扶贫模式,打破了地理隔绝造成的经济壁垒。慢火车虽慢,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它以持久而稳定的方式改变着大凉山的经济版图,诠释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深刻内涵。
民族大团圆纽带:区域流动的“民族客厅”。这列最低票价仅2元的"慢火车",穿越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成为连接彝族群众与外界的重要纽带。车厢里交织着彝语、汉语的谈笑,乘客们分享着荞麦饼、腊肉,婚嫁队伍在车厢载歌载舞。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交流空间,让慢火车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移动社区”。
大凉山的慢火车如同一个隐喻:中国发展的列车既要有风驰电掣的"复兴号",也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慢火车"。当高铁代表中国速度震撼世界时,这些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则默默讲述着中国温度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铁路的完整叙事——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个群体掉队。这列承载着民生重托的慢火车,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驶向共同富裕的远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永恒见证。(巫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