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航天“时频传递测量人”

中国青年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青年创新奖获得者——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博士团队,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时频计量事业中开展探索性、前瞻性技术攻关。

激光时频传递和精密测量在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团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不俗成绩,为建成世界一流国防军工计量测试研究所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团队在夏秋两季奔赴试验场做试验。按照系统设计要求,激光光束往须返传播于相距500米的两栋高楼楼顶。在这个距离上,厘米级直径的激光光束须要经过室外大气链路汇聚至微米量级直径的光纤纤芯中,并且须要保持长期稳定。并且,风和气温变化也会造成激光光束传播扰动,使激光对准更加困难。团队成员介绍“这好比在万米高空向地面穿针引线。此前,我们光学试验普遍在超净间进行,从未在室外环境下尝试,团队心里都没底。”

吴博士和付博士,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迎难而上,每天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在室外自由空间激光传输试验中,阳光严重影响实验系统调试,他们就从天黑前开始试验,因为只有在漆黑的夜晚,才能看到标定光路所用的可见激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意想不到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对试验结果造成显著的影响,”吴博士说道,“比如电梯运行也会对试验产生影响,当电梯启动之时光束就无法对准保持。” 团队不断尝试,不断调整,逐步找到问题关键所在,一个个地解决,最终试验获得了成功。付博士激动地说。“实验成功的那一刻,我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所有的努力没白费。” 

小赵博士是所里自培研究生。起初,他对光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经过两年多严格的科研训练,当初青涩稚嫩的他已可以在科研中独挡一面。他大量阅读引用文献,逐步理清思路。在超稳窄线宽激光技术研究中,作为技术骨干,他完成了集成化设计,圆满完成了年度科研及博士课题任务。小赵说:“团队中的前辈为我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他们持续学习、不断拼搏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只有看得多、学得多,才能不断建立起科研攻坚的信心。” 

当组员遇到难题时候,作为组长的杨主任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跟大家一起应对。在大家心中,杨主任作为团队的带头人,无论是光学、电学还是机械,样样都是大拿,总是能将复杂问题解决。文哲博士说,“当遇到瓶颈问题、思路不清晰时,他经常给团队提出指导意见,鼓励大家肯定能搞定。在他的指点下,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通讯员 吴巍)

编辑:瞿凯侠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