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14:52:03上观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同时,改革开放在各个发展阶段又有各个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要实现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换句话来说,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也只有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推进。
增强自觉性,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历史的车轮,已经快速驶入2024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时代强音,在中华大地落地有声。相比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全面深化改革”及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现在又突出了“进一步”的新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已经提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说:“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4月22日到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新华社24日电讯的标题是“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这个电讯还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至24日来到山东考察。他强调,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就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了引人注目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下转 6版(上接第1版)他在座谈会上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
这一系列重大信息,让人们感受到一场历史性的大事件、大变革即将在中华大地发生。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届三中全会都是决策改革、部署改革的重要会议。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的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为什么此时此刻要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呢?
中央政治局在作出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时候,深刻指出: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这“六个必然要求”,既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大战略决策一脉相承,又反映了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性要求。
既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必然要求”,而不是主观设定的,我们就要遵循这一“必然要求”,自觉地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该讲,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依然十分严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提振信心、团结奋斗,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既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来对待的自觉性,也是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对待的自觉性,更是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件大事有机统一起来、攻坚克难的自觉性,从思想到行动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创新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其首要任务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此,就要增强创新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我们高兴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候,破除发展问题上的陈旧观念,着眼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来思考和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总书记敏锐地抓住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最新动向,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今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他深刻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此同时,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创性理论观点。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要懂得,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靠科技创新及其催生的产业创新,以及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还要靠改革,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一切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并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体制机制。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是因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还包括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巨大;与此同时,还包括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又习惯性地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陈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
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些思想认识和能力上的、关键核心技术上的、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学习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理论;二要进一步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三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思想观念更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经济体系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把“创新”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改革”这一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此可见,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说,创新是动力,改革也是动力。这“两大动力系统”不仅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且“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改革”的特点,“改革”同样具有“创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增强创新性,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增强系统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恪守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的系统思维,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统筹协调改革、发展、治理三个方面工作。自从党中央提出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们就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他用“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和“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两句话阐述了两者的关联性。这就告诉我们,“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协调改革、发展、治理三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因突出重点而顾此失彼、影响全局。尤其是,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又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样既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又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切,都要按照“五位一体”原则统筹协调,并从制度和法律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再次,要统筹协调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改革,不可避免会涉及体制机制的评估取舍,涉及体制机制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不仅要解放思想、精心谋划,还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很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必须认真面对。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时要把握好时度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要统筹协调中央各个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两个大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既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又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尤其是,我们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既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又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部门各地方都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们还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仅在本领域本地区统筹协调各方面改革和现代化举措,还要服从大局和全局需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方改革发展重大举措,并且从制度上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
总之,我们既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十分清醒,一定能够以更大魄力和务实行动,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