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回眸|双奥之城,与世界共赴春天之约

2022-02-21 08:18:13未来网

2022年2月4日到2月20日,从立春伊始,到雨水甫过,在紧张有序的赛程里、在拼搏的欢笑与泪水中,“一起向未来”的故事讲了17个昼夜。当万千“雪花”汇成一朵“雪花”,这里的故事,是大家的故事——全人类在寒风中不畏寒冷,在春风里共绘春天。新时代的中国兑现庄严承诺,用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向世界诉说了冰雪圣洁、山河广阔、未来已来。

高举国旗爱我中华、红丝带汇聚中国结、折柳寄情惜别冬奥、虎虎生威连年有余……“中国式浪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再度呈现,相信每一位中国观众的内心都是骄傲又不舍的。这份情感,在14年前的夏夜,我们似曾相识。只不过,从“奥运之城”到“双奥之城”,从向世界介绍中国到让世界了解中国,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从敞开大门到敞开胸怀,此刻的中国已经把发展与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此刻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致辞的最开始,便用中文说了“谢谢中国”。在此之前,他也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们感到非常满意。奥运村的饮食、住宿、交通,赛场的计算机、机电、新材料,无不充分展示着中国的高科技能力与人性化理念。在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感受更多的是舒适和安心。不少外国运动员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主动成为中国美食、中国文化、中国友谊的“推广官”,更有运动员直言“我还想回到中国”。很多中国网友也在热情观赛的同时,自豪地写下“让世界更美好,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

体育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让各国都在同一条大船上和谐相处,世界便有了驶向美好生活的“诺亚方舟”,这正是奥林匹克之于现代文明“巴别塔”应有的意义。无论是开年的“冬奥外交”,在风云际会间发出携手向未来的团结最强音;还是谷爱凌安慰法国选手、徐梦桃与美国运动员激动相拥、中国观众因羽生结弦爱上花滑这些温馨的情景,这届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都在陶冶着奥林匹克精神,向全世界传递着爱、友谊、和平,让体育的魅力跨越国界。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世界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与合作。”这正是“一片雪花的故事”的应有之义。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交织,本届冬奥会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赛事的价值,成为了沟通的纽带、交流的桥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心圆。这一诺,北京说到了,也做到了。

14年,两届盛会,“双奥之城”的故事也是时代发展的故事。前几天,作为苏翊鸣与谷爱凌“空中底板”的大烟囱火了,那是首钢的废弃冷却塔,践行可持续发展与节俭办奥的理念,首钢转型的“冰与火之歌”也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此外,冬奥会的举办,大力推动了北京对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探索,在二氧化碳制冰、热能利用、绿色电能等方面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日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发布,宣布创造了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的丰厚遗产,实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的双赢。这不难理解,北京市的地铁运营里程在2001年只有54公里,2008年跃升至200公里,如今则达到783公里;曾经,北京到张家口要六七个小时,现在只需不到1小时,昔日的贫困山区也因冰雪经济而焕发活力;冰雪运动的火热更是让“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早早成为现实,运动休闲有了新选择,人们的生活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2022的春天,是属于冬奥的春天,春天又恰恰是播种的季节。那就把冬奥的宣言与讯号播种在土壤中吧,愿它生长出希望与温暖,继续向未来,让世界更团结、生活更美好!(吕京笏)

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