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0:53:53未来网
近日,安徽一13岁女孩考全校第一,却遭老师质疑提前买试卷,在被安排补考后的第二天在池塘中溺亡。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关于女孩溺亡一事的具体真相还需等待官方通报。花季少女生命逝去令人痛惜的同时,由此反映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被重视。
青春期12至18岁的孩子具有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特点,外界的一些因素很容易会对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还不稳固的自我认同体系产生冲击,孩子很容易就会陷入极端。
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被老师质疑、否定又补考,是一个天大的事。在这样天大的事面前,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学习好”的自我同一性被老师否定,在质疑与打击中走向了角色混乱,产生了自我否定,就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
基于特殊时期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特点,我们不能因此责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她出现这种心理,在这个年龄段是正常的反应,应该被理解。但可惜的是,在她遭遇了挫折后,她身边没有及时出现可信赖的或者是能够帮助她摆脱这种困惑心理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家长、老师或者是她处于当下阶段的重要他人,但都没有出现。
溺亡前,女孩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考试发挥正常,考得好能怪我喽”的内容。这是孩子焦虑的表现,同时也是在发出求救“呐喊”,只是这种信号被忽视了。悲剧酿成前,孩子周围的成年人们,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反常情绪和行为,没能用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就该事件涉及的老师来说,教师作为育人者、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帮助孩子、促进孩子发展的人。但老师的做法,对于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这种心理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很不正确的。发生这样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的悲哀。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要选任有正确教育理念的教师,并对选任进来的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的育人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同步适应。
第二,要重视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素质。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长,孩子们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更加真实。让家长或者家庭中其他成员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很有必要。
第三,要在社区建设心理宣泄的环境。当孩子感觉到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时,至少还可以寻找到一个安全的环境,去释放这种不良情绪。
如今,未成年人选择轻生的情况已然不是个例。我们应当从细节入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生活、健康成长的环境。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争取在关键时刻,能够“拉一把”那些在青春期内陷入心理困境的孩子们。
(作者:薛国凤,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
(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