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评:不能期待“青少年模式”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青少年模式”的应用,是为了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但从一些反馈来看,“青少年模式”做得还不能尽善尽美。近期,有家长反映,一些手机视频APP的“青少年模式”让她十分苦恼。她答应自己的儿子每天学习完可以看20分钟某平台的短视频,就给他开启了青少年模式,视频内容倒是正能量和向上的,但孩子总是会偷偷卸载后重装,一键登录成年模式,沉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没能阻止青少年的“网络畅玩”,老生常谈的现象里含着复杂问题,网络素养的培养、家长的陪护、家庭氛围的营造、儿童心理的把握、平台方的努力等等。这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指望“青少年模式”一键解决,恐怕没有这么容易。

  无论如何,推出“青少年模式”就是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一次有益尝试,虽然本身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有益探索,对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同时,全社会应该更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毕竟,让孩子摆脱虚拟世界的依赖,最重要的还是现实世界的关爱。家长应该多抽空陪伴孩子,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更强的亲情纽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寻找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乐趣。学校应该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既需要让孩子提高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还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设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让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能够有地方去畅玩,避免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在网络上。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呼吁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行未成年人登入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完善,为网络游戏分级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中,也明确了企业应尽的责任。在此语境之下,统一“青少年模式”的相应标准,让企业负起社会应尽的责任,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针对网络市场上一些企业有意在“青少年模式”上放水的行为,也可以根据相关管理条例来进行追责,维护整个行业的风清气正,避免“劣币逐良币”的情况出现。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中,也全面充实了网络保护的相关内容,以立法的形式拟压实监护人、学校、政府职能部门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职责,还包括增加网络游戏的认证和管理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注册并登录等。

  “青少年模式”归根结底来说,是一种堵住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手段,但“堵”不如“疏”,让家庭和学校发挥好教育的作用,让孩子理性看待网络世界,避免沉迷导致学业和生活上的负面影响,才是真正的破题所在。未成年好奇心强,很容易因为一时的猎奇,深陷游戏沉迷之中。针对孩子的沉迷情况,社会各界应该多建言献策,用科学的方法来破解孩子的沉迷,矫正错误的网络观点,才是满足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刘颂寒)

作者:刘颂寒 编辑:李奕磊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