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找省城专家看病,得提前一周抢号、凌晨赶火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连检查结果都有人帮着解读。”在邹城市大束街道卫生院的公益诊室里,刚做完血糖复查的张大爷攥着体检报告,言语里满是感慨。让省级医疗资源跨越城乡壁垒的,正是邹城市飙见领航医疗咨询服务中心与山东省逸臻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许克飙牵头搭建的公益服务体系。
2022年的一次社区志愿经历,让许克飙真切感受到了这种需求的重量——独居老人因基层医疗条件有限耽误糖尿病救治,连胰岛素都舍不得按时注射的困境,像一根刺扎进了他心里。彼时正被高血压、糖尿病困扰的他,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时,与怀揣“反哺家乡”信念的徐潮教授一拍即合,一场从个人爱心到体系化公益的实践就此起步。
2025年3月,邹城市飙见领航医疗咨询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次月许克飙便辞去企业安稳工作,全职投入这份“让基层患者少走弯路”的事业。中心成立伊始就与徐潮教授团队签署公益技术帮扶协议,建立起“专家定期下沉+本土人才培育”的核心机制,迅速联动邹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本地医疗单位,织就一张“市级医院-基层卫生院-公益机构”的健康守护网。这种政企医协同的模式,正是对山东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政策号召的生动回应。
在邹城的乡村与社区,这场公益实践正以最务实的方式落地生根。针对基层慢性病患者多、健康认知不足的问题,许克飙团队打造“视频科普+入户指导”双线服务,用“看懂甲状腺结节”“糖尿病用药误区”等生活化视频,在村社微信群获得超万次转发,志愿者还手把手教老人操作血压计、演示胰岛素注射技巧。面对“看省级专家难”的痛点,中心承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专家会诊,2025年仅半年就覆盖内分泌、骨科等多个科室,服务600余人次,让“省城大夫到家门口”从奢望变成日常。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个公益团队总能出现在群众最危急的时刻。72岁的独居老人刘维英被帕金森病与糖尿病双重折磨,子女远在陕西务工,就医用药全靠自己硬扛。许克飙在走访中发现老人的困境后,立即启动三方联动机制:飙见领航医疗咨询服务中心对接山东省立医院开启绿色通道,徐潮教授团队制定精准诊疗方案,山东省逸臻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员则全程协调诊疗流程。当23.4万元的干细胞治疗费用由团队全额承担,当社区志愿者带着康复手册与生活物资定期上门时,老人颤抖的手紧紧握住许克飙的手,反复说着“你们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底气”。
这样的温暖时刻在邹城不断上演:急性白血病患者王计平陷入治疗困境时,许克飙团队24小时开通绿色通道,联动山东省肿瘤医院争取优先诊疗,联合邹城市佳启商贸有限公司筹集善款物资8万元,更协调康复专家与心理咨询师提供全流程支持;针对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团队联合卫健、教育部门推出免费骨龄筛查,为千名儿童建立动态健康档案,让一名三年仅长3厘米的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半年长高5厘米。汛期来临前,许克飙还向邹城市亚圣救援队捐赠善款,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添上一份保障。
从2023年首场公益义诊到如今体系化服务网络的形成,许克飙带领团队用两年多时间证明:公益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可复制、可持续的民生实践。邹城市大束街道卫生院主动开放专用诊室,市中医院提供免费检验设备,企业捐赠检测仪器,越来越多力量的加入,让这份健康公益从“微光”聚成“火炬”。正如徐潮教授所言:“公益医疗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救助救多少人,而在于让每个基层患者知道,有人在为他们的健康搭桥。”
在邹城的乡间小路上,在社区的公益诊室里,许克飙和他的团队用脚步丈量民生需求,用专业搭建健康桥梁。他们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企业资源、医疗技术与公益初心形成合力,就能破解基层民生痛点;当更多人像许克飙这样把“邻里互助”变成有组织的责任担当,就能让健康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这束扎根乡土的公益之光,既是邹城的民生温度,更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动人的基层注脚。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