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09:35:33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资溪县畲乡的田野与数字空间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元宇宙产业学院“红数苗”社会实践队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路径,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服务全过程。团队超越具体活动表象,在非遗技艺的现代转译、语言文化的双向互构、传统与数字的技术融合中,构建起“价值引领—认知建构—身体实践—审美创造—劳动服务”的立体育人范式,诠释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可能。
德育铸魂——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锚定价值坐标
知青博物馆的老物件唤醒“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乡村振兴馆的发展图谱具象化“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红数苗”队员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认知内化为行动自觉。非遗传承中,他们从猴狮舞的刚柔并济里领悟“文化根脉守护”的使命,在畲族婚俗的仪式细节中理解“民族文化共生”的内涵,使德育突破理论灌输,成为“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时代使命”的递进式建构过程。这种将红色基因、文化自信、国家战略相融合的德育实践,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了可触摸的现实土壤。
智育强基——在学科交叉中激活知识的实践转化
依托元宇宙产业学院的技术储备,团队将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专业知识转化为畲族婚俗的全景记录工具,在“田野调查—数据建模—云端展陈”的实践链条中,实现从“知识接受”到“问题解决”的认知升级。推普课堂上,队员们运用语言学原理分析畲语发音规律,结合教育学设计“双语互学”互动模型,使智育呈现为“专业知识—教育创新—文化传播”的闭环系统。这种“学科交叉+实践导向”的智育模式,打破了课堂与现实的壁垒,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认知辩证法。
体育固本——在传统民俗中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淬炼
“摇锅”竞技中的协作腾跃、畲族武术的刚柔之道、集体舞蹈的节奏共鸣,构成“红数苗”体育实践的文化肌理。队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更领悟到“以体载道”的东方智慧,使传统体育项目成为连接身体实践与文化认同的桥梁。这种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体魄锤炼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锻炼,实现了“身体强壮—意志磨砺—文化传承”的三重育人目标。
美育浸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构审美认知
猴狮舞“灵猴灵动”与“醒狮威武”的美学张力,畲族刺绣“凤凰衔珠”的符号隐喻,为队员们提供了解码东方美学的鲜活文本。他们在模仿传统技艺中提炼“刚柔并济”的审美理念,尝试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非遗元素,在“传统符号—现代转译—数字呈现”的创造过程中,构建起“文化传承—审美体验—创新表达”的美育闭环。这种将非遗艺术转化为审美教育资源的实践,使美育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精神需求的纽带。
劳育淬炼——在田间地头与云端空间的劳动中彰显价值
水稻田里的插秧实践让队员们在泥土触感中理解“劳动创造人”的哲学本质,非遗数字档案库的建设则使劳动呈现为“体力付出—智力创新—文化生产”的复合形态。当队员们将数字农业技术与农耕经验结合,用无人机监测秧苗生长时,传统劳作升华为“科技赋能—价值创造”的现代劳动范式。这种将生产劳动、技术创新、文化服务相融合的劳育实践,打破了“体力—脑力”的二元对立,诠释了新时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深刻内涵。
“红数苗”的五育实践以超越具体事件的哲学思辨,构建起扎根中国大地的育人新范式。这种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知行合一”的鲜活样本,更以青年视角诠释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当畲乡的竹竿声与数字技术的脉冲共振,当青春实践与国家战略同频,五育并举的育人实践正在赣鄱大地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文:赵雪 金子旋 图: 谭尊月 刘倩瑜 叶柳邑